大发体育

图片

“颍川”不壅终成河

发布时间:2018-02-23   字体显示:【 】   阅读:
 领  衔

“颍川”不壅终成河

钟氏族人信仰场所

宗祠内的钟玉辉简介

  据我县钟氏族人介绍,钟氏先祖最先是由泉州安溪迁徙而来,在仙游开枝散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钟氏在我县如今共有300多人,主要聚居在枫亭、龙华等地,堂号为“颖川”。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枫亭镇辉煌村走访得知,钟氏大多聚居于该村示山自然村钟厝小组。钟姓族人属少数民族畲族,在钟氏宗祠大堂的一侧墙壁上,记者看到了一副关于恢复钟厝钟姓村民畲族成分的牌匾。
“我们历代都在这边定居,生活习惯已经跟这里的人没什么差别了。”今年52岁的钟日青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唯一保留的畲族习俗便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乌饭节”,却也已经简化成一个纪念性的节日,只在当天祭拜先祖并和家人聚餐,如同过另一个春节,偶尔也会受邀到泉州市安溪县的善坛村参加畲族活动。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因生存条件窘迫,多数辉煌村的钟氏族人会选择远渡重洋到台湾谋生。今年88岁的钟素梅告诉记者,在她6岁的时候,父亲便只身去了台湾,干起了车夫的活。原以为在那边干个两三年就可以回家,却不想又遭遇海路封锁,父亲独自一人在台湾待了12年,回来的时候钟素梅已经18岁了。
   “以前这边的人外出谋生,都是带着一根扁担,一头是行李,一头是清水祖师。”采访中,钟素梅跟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200多年前,来自安溪的三个钟氏兄弟离乡背井寻求生计,一天傍晚,三兄弟来到了辉煌村,见天色已黑,便向当地一户孙姓人家借宿。三兄弟进屋后,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主人家养的一头母猪直到入夜还在屋外徘徊,迟迟不肯进窝。主人发疑道:“为何你们三个进来了,我家的猪就不回屋了,是不是你们身上带了什么东西?”三兄弟检查一番后发现行李中有一尊清水祖师的雕塑,当即恍然大悟。随后三兄弟对着雕塑祷告了一番,母猪这才回了屋。经此一番遭遇,三兄弟觉得此地与钟氏有缘,便在当地定居了下来,而“清水祖师有灵”的传说也开始世代口耳相传,其雕像更是成了钟氏族人外出必带的物品。
在辉煌村,老一辈人中不少都有旅台经历,很多人在生活条件好转后便回了家乡,却也有一些人因为特殊原因在当地定居下来。但乡情却非距离可以斩断,在钟氏宗祠钟的墙壁上刻着一方石碑,记述着在台定居的族人钟玉辉的经历。
钟玉辉1932年出生于辉煌村,1942年赴台求学,毕业后在当地警局工作,并娶妻生子,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赚得第一桶金,随后生意越做越顺。虽然旅居台湾几十年,但钟玉辉思念家乡,先后担任台南市福建同乡会理事、台北市莆仙同乡会理事等职位,1974年,兴建台北市兴安会馆时(台北市莆仙同乡会前身),他慷慨捐款12万元新台币。然而,钟玉辉却一直苦于被两岸人为藩篱阻隔,直至1987年端午节,他终于冒着风险,千里迢迢辗转新加坡,飞回久别的故乡探亲。1989年,台湾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他更是常来往于海峡两岸,还先后前往成都、昆明、重庆、武汉、北京等地畅游,并在乡投资创办台资企业。
钟玉辉在大陆创业期间,先后担任上海沪莆简讯社社长、大发体育开发湄洲湾协会上海副会长、宁波市莆田商会顾问等职,为家乡建设负起重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捐资20多万元,支持枫亭中学、石苍芳园小学、涵江塘北书廊、大济坑北祠堂等建设。2013年初,他又与事业伙伴一起,计划分期投入4000万元,共同创办优秀人才教育奖学协会,每年拿出48万元作奖学金,专项扶持奖掖读法律、医学、艺术的大学生,并将在基金会正式运转后设立奖学基金。他认为,培养法律人才可使人间少怨气,培养艺术人才可光大传统文化,培养医学人才可救死扶伤。老人用心良苦,捐资助学、爱乡爱国之心始终不渝。

钟姓图腾

  钟是由“俞表”和“重仪”合成。左边为俞表,是用来确定方向的。右边的“重仪”由“辛”、“东”、“目”、“土”组成。“辛”是设立的风向标,“目”表示人的眼睛。璇玑盘用来辨别方位。“土”表示璇玑盘所立的地方。由此可见,钟姓图腾实际上是一个观测天文,推演历法的仪器。

寻根问祖

我县钟姓属畲族

  钟姓源出自子姓。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宋桓公儿子敖在晋国为官,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大夫。伯宗子孙因居住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一带)处,便有钟姓、钟离姓者。
据《莆田姓氏志》记载,东晋时,钟氏三十世一族居赣州,三十二世有个叫钟会,奉命入闽剿寇,定居汀州、宁化等,钟氏后人视其为始迁祖。莆田少数民族中有钟姓,与蓝、雷、盘同出一姓。《仙游县志》把这四姓列为畲民。
数据显示,我县钟姓人口不足500,大多分布在枫亭、龙华、游洋、鲤城等乡镇(街道)。根据枫亭镇辉煌村示山自然村多位较年长的钟姓宗亲口述,我县钟姓人200多年前从泉州市安溪县迁来。

家风家训

钟氏家训

人生在世 立身为本 家训十条 铭记心间 
一惟忠义 报国尽忠 从戎卫国 骁勇善战  
二敬爷娘 孝顺尽心 生男育女 恩重如山  
三亲兄弟 手足情深 姑嫂妯娌 谦让心宽  
四睦邻居 邻胜远亲 待人忠厚 信誉是金  
五要勤俭 勤能度贫 俭能足食 节流开源  
六勤学习 习长才能 耐得寒窗 奋发上进  
七讲卫生 病由脏生 习惯要好 洁身康宁  
八守纪律 遵纪良民 学法依法 事能顺心  
九做善事 从小做起 助残扶孤 多献爱心  
十重祭祀 饮水思源 永怀祖德 淳风要传

传家之宝

畲族服饰留住骄傲

  听说过这样一句形容畲族服装的话:“ 织 绩 木 皮,染 以 果 实,好 五 色 衣 服 ”。在印象里,畲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农舍车马,以及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如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叶纹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组合成图案。文字的形体有原始的,也有楷书,常用一些旧的吉祥语,如“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
近日,记者在枫亭镇辉煌村钟厝老人魏秀莲家中的影碟片里看到了钟氏族人里唯一保存下来代表他们畲族的民族服装(如图)。魏秀莲指着电视机里男子着装说,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代表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时,省里分发的畲族服,村里的年轻人在试穿时被人录了下来。她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是少数民族,但因汉化了,所以全村的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畲族服,第一次见到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小心翼翼保存到今天。现在,这套服装放在宗祠的库房中由专人保管,不轻易拿出来示人。
在记者看来,这套青黑面料,白红相间绣着花边围巾的畲族服就是一件的民族服饰,但钟姓后人说起他来满脸的自豪,老人说,那次运动会畲族还获了大奖,空闲时候他们会放映影碟片看看这件衣服,看看年轻人穿着这件衣服的样子。

采访手记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少数民族姓氏在我县并不多见,在第15期我们探访了回族郭姓,第66期记录了畲族雷姓,这一期我们又一次接触了畲族——钟姓。
与雷姓畲族主要聚居在游洋镇、钟山镇等边远地区不同,钟姓畲族人口居沿海小镇枫亭镇的最多,其次是龙华镇。因为生活在汉族人中,钟姓畲族被汉化的现象更为显著,关于畲族传说、畲族服饰等等鲜少有人知晓,仅留下畲族过“三月三”传统节日这一习俗。
令人感到遗憾的不仅仅是他们对自己的民族知之甚少,还有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也十分单薄。采访中,记者说明来意并表示有部分文献资料,几乎没有村民对自己的这一少数民族来源、文化、特点表现出兴趣,而热衷于追问政府对畲族人民的优惠扶持政策。
工业化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学校教育未能承担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责任,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的现实原因。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领导和引导是关键,应该广泛地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吸引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参与。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家庭的文化传承力度,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有信心和动力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凡人优品

全族建宗祠  “小姓”也团结

钟氏宗祠

  走进位于枫亭镇辉煌村的钟氏宗祠,记者不禁被眼前这宗祠祠宏宇阔的气派惊讶到:钟姓人口在我县的总人数排名中算是小众,然而他们的宗祠居然如此精致。
门前一对雕刻的石狮子,庄严威武像在执行着自己的使命,祠内雕梁画栋,一幅幅竹鹿同春、松鹤延年、五谷丰登的壁画线条精致,一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虽落一层薄灰,却道出它的古朴,房顶上斗角飞檐像极了飞翔的凤尾。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钟庆华说,现在看到的这个钟氏宗祠是2013年10月奠基,次年春竣工的。他告诉记者,原先的老宗祠建了近两百年,有些破旧老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翻修过一次。
“虽然钟氏是一个小姓,但是宗亲却很团结,有宗族大事大家都会踊跃出资出力。”钟庆华说,当初要重新修建宗祠,远在台湾的钟氏宗亲钟玉辉得知此消息,立即带头捐资。其他村民们也二话不说掏出腰包,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任劳任怨,这个新的宗祠凝聚了全族的力量。
人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根、饮水思源。追先贤、念祖德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修建祠堂不仅为钟氏族人祭祖告天提供场所,同时也是垂教训导之基地。”钟庆华说,现在宗祠不仅成为村里老人休闲聚集地,也是族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无论是婚丧寿喜、祭祀先贤还是添丁祈福等家族大事都在这里举行。

老妇会“吃担”  被推作代表

钟素梅的日常

  采访当天,在枫亭镇辉煌村钟氏宗祠内聊起钟姓的“女人们”,几位老妇指着一旁的钟素梅告诉记者,她称得上这里最勤劳肯干的妇女代表。
钟素梅88岁了,听宗亲们帮着回忆过往,她也渐渐打开话匣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辉煌村,钟姓属于小姓,无权无势难以发展。为了生存,许多人背井离乡往台湾打工,钟素梅6岁时,父亲便去了台湾,她与母亲相依为命,直到12年后父亲归来。作为长女,她包揽了家中的重活累活,父母为她招了女婿,留在家中延续香火。而这样一种婚姻关系,注定了她一生像爷们般操劳。
“男人不‘吃担’(挑不起重担),自己就得多辛苦。”成家以后,她也一刻不闲着。“冬天一大早要上山砍柴,脚天天都是裂的,血水黏住袜子撕都撕不下来。”钟素梅指着自己的脚说,现在的孩子脚要是冻裂了走路都走不动,那时候十来岁的她还要挑着几十斤的柴下山去卖。农忙时候,起早贪黑,一天三餐几乎没饱肚。
除了靠山靠田,钟素梅还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家庭收入。辉煌村靠近枫亭内海滩涂,她就在每天退潮时到海边捡螺、抓螃蟹,然后提着满满一箩筐到街上叫卖。为了多抓几只螃蟹,她总要比别人晚离开,涨潮了也舍不得走,有好几次,大家都以为迟迟未归的她被海水吞没了。这活她一直做到75岁才放下。“自己有手有脚,能做能吃,不能挂累别人。”钟素梅说道。
“特别踏实的劳动妇女,自己有好东西想着别人,别人给的东西她又客气不肯收。”一旁的老妇对她既赞赏又无奈。

本版文图:今报记者   陈祖强   朱彬颖   陈慧贞 

附件:

相关链接: